研究:與父親親密的女孩擇偶條件是「像父親」
英國一個最新研究發現,那些從小就跟父親關係親密的女子更傾向於選擇外表長得像自己父親的男子。這一研究由英國與波蘭兩國的科學家共同參與完成,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醫學月刊《進化與人類行為》上。 這一發現支持了這樣一個進化論觀點,即性印記(基於父母外表特徵的性喜好)不僅存在於其他物種中,也存在於人類中間。
這項研究的對象是49名波蘭女子,她們都是家中的長女。研究人員首先給49名波蘭女子15張男性臉部照片,要求她們挑出其中最有魅力的一張臉孔。
為了確保研究對像純粹根據眼睛、鼻子、嘴巴、下巴等「主要」面部特徵進行選擇,照片中,男性的耳朵、頭髮、脖子、肩膀和衣服都被刻意淡化。
接著,研究人員詢問了一系列設計好的問題,以評估性印記形成的最關鍵的那段童年期她們與父親的關係如何(在之前的其他研究中,曾有研究人員將決定女性把自己的父親作為選擇配偶的模板過程稱作「性印記」,這種效果就像鴨子出生時將看到的第一個運動物體作為母親類似)。
問題包括:父親對育兒工作的投入程度如何,他們陪伴女兒的時間有多長,女兒感覺父親對自己的總體感情投資對她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等。然後,科學家們分析15張照片中的面孔,將之與每個女性的父親的面部特徵進行對比,從而判斷哪張照片跟某位父親最相像。研究清晰地顯示,那些童年時就跟父親關係親密的女性更喜歡選擇長得像自己父親的男子,認為他們最有性吸引力。不過,那些跟父親關係不夠緊密的女子,則不會出現這種傾向。
女性在選擇伴侶時並不總是處於被動
「研究結果明確顯示,女兒與父親關係的質量影響她的擇偶標準。」參與這一研究的杜倫大學科學家、琳達·布斯羅伊德博士說。「這一研究顯示我們人類的大腦不只是根據我們肉眼所見的理想臉孔建立原型,而是根據那個我們具有積極穩固關係的人的面孔而建立。」
研究者稱,這一研究駁斥了這樣一種觀點:女性在選擇伴侶時總是處於被動。他們認為,這一選擇過程必然涉及根據童年經驗作出的積極選擇,而這一研究結果會對人類進化、生殖、遺傳方面的研究產生影響。